很多中学出的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中都有这么一道题:
《新青年》杂志的封面上印着“La Jeunesse”,就是法语“青年”的意思。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“La Jeunesse”来称呼它。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,因为
A.陈独秀曾留学法国,喜欢法语
B.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
C.上海是法租界,因此出版时附上法语
D.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
在回答这个考题之前,我想先澄清一个事实:陈独秀主办的《新青年》杂志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法语La Jeunesse这个副题的?周策纵先生所著《五四运动: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》(江苏人民出版社,1996)一书中谈到《新青年》杂志时有这样一个注释:
月刊第1卷出版时名为《青年杂志》,该卷包括6期,第6号于1916年2月15日出版。其后由于“种种原因,不克按期出版”(见该刊第2卷,第1号,第1页),停刊半年。之后,第2卷1号于1916年9月1日出版,改名为《新青年》……自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一期(卷6,1号)起附法文刊名“La Jeunesse”。
按照周策纵先生的说法,《新青年》杂志是在1918年1月出版的第六卷第1号一期起附法文刊名La Jeunesse的。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他所著的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》(第七卷)中谈到五四运动时写道:
1915年陈独秀(1879—1942)把他的杂志《青年杂志》从第二期起更名为《新青年》,带一个法文副标题La Jeunesse(新青年)。
我们只要找到这本群益书社出版的杂志创刊号封面看一下就知道,无论是周策纵先生的说法还是顾彬先生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。首先,La Jeunesse的意思是“青年”而不是“新青年”(La Nouvelle Jeunesse);而且,《青年杂志》在创刊号第一期封面上就有醒目的LA JEUNESSE的刊名。
《青年杂志》1915年9月15日创刊,出至第一卷第六号,因护法战争爆发停刊。1916年,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,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《青年》、《上海青年》同名,因此要求陈独秀主编的《青年杂志》改名。这样,1916年9月1日,《青年杂志》易名《新青年》,出版第二卷第一号,这个刊名一直沿用到1922年7月休刊。改名为《新青年》后,保留了原有的La Jeunesse(青年)的法语刊名,没有把法语刊名改为La Nouvelle Jeunesse(新青年),而且在封面上标出“陈独秀先生主撰”,表示《新青年》就是过去的《青年杂志》。
那么,陈独秀为什么会使用La Jeunesse这个法语刊名呢?五四时期在法国留学的李璜先生(属于右翼人物,在法国参与创立中国青年党,1949年后去香港)在他所著《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》一文中这样写道:
有人說,陳獨秀曾於一九○七至一九一○在法國留學三年,這個話是不確實的。我問過留法前輩李石曾先生,他最留心法國留學生事,他答我不確。陳獨秀並不會說一句法語,這是胡適之告訴我的;因為新青年出版之初,本名「青年雜誌」,其實在封面上印有一個法文字La Jeunesse,所以我才問詢陳獨秀是否懂法文,問了之後,才知道這是偶然用上。
陈独秀的确不曾去法国留学,也不会说法语,但他为《青年杂志》取法语名La Jeunesse却并不是如李璜先生所说的那样出于偶然。陈独秀多次赴日,在那里接触到法国等西欧文化。1915年夏,陈独秀回到上海,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,9月15日创办了《青年杂志》(La Jeunesse),自任总编辑。这期杂志共刊登18篇文章,有时政评论文章,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,如高一涵作《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》、汪叔潜作《新旧问题》等;有阐述西方近代化历史的文章,如《现代文明史》、《世界说苑》等;还有屠格涅夫的小说《春潮》,以及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(封面人物)的长篇传记,作为“艰苦力行之成功者”的典范。这期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《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》(全文附后)。在这篇文章中,陈独秀先解释了法语La Civilisation(文明)的含义,然后指出近代世界有三大文明:人权说、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。陈独秀认为:“此近世三大文明。皆法兰西人之赐。世界而无法兰西。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”,陈独秀对法兰西文明的赞誉溢于言表,几乎达到了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长如夜”的境地。文章中多处引用了法语原文,La Civilisation.(文明)、La 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'hommes(人权宣言)、La communaute des biens(共产)等,说明陈独秀虽不会讲法语,但是有一定阅读能力,所以陈独秀为《青年杂志》取法国刊名La Jeunesse也就不奇怪了。
陈独秀和他的《新青年》虽然对法兰西文明推崇备至,但是却在1921年10月5日(此时陈独秀已经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)被法租界当局逮捕,理由竟然就是出版遭到查禁的《新青年》杂志。陈独秀被捕的消息传出,与陈独秀政治立场不同但是直言陈独秀是“我的一个心直口快的朋友”的胡适积极参与营救,他在第2天(1921年10月6日)的日记中这样写道:
夜间得顾名君电话,说独秀昨夜在上海被捕。打电话与蔡孑民先生,请他向法使馆方面设法。法国人真不要脸!
一向温文尔雅胡适竟然骂出“法国人真不要脸”的粗言,说明此时法兰西在中国文化人中的完美形象已经开始改变。事实上,在1920年中共筹备发起组决定将《新青年》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,刊登启示宣布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,专门成立“新青年社”独立印行。杂志的封面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:正中为一个地球,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,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。请注意,这时的《新青年》封面上已经没有法语La Jeunesse了。